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居住在我国的外籍人员已接近60万。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空间距离的缩短,再加上在异域风情光环的笼罩下截然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看上去很美”的中外组合婚姻殿堂,而涉外婚姻也随之日趋常态化。
然而,当中外文化的碰撞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家庭当中时,个中滋味当然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近日,一则名为《老外哭诉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网帖在网上疯转,作者以诙谐戏谑的文风描述了中美文化背景差异下,外国人娶中国老婆的几种“下场”,很多人“笑得眼泪都飚出来了”。
“八九不离十的代表性”
“一旦你娶了一个中国太太,就等于娶了她全家,不到半年,人她爹,她妈,她二姐,她二姐的孩子就排着队全来了……”
“谁要是娶了中国太太,生活里就开始永远有个什么目标,买了房子再买一个,买完这个好装修那个;孩子读完常春藤还得读博士……”
“北美崔哥”如此描述发生在娶了中国老婆的“老外”家庭中的一些“通病”,让人哭笑不得。再配上一张“老外含泪”痛诉的图片,更是让很多男同胞们直呼“真有共鸣”。
一时之间,网友们议论纷纷,控诉、吐槽着“中国太太”的彪悍之处。“写得太生动、太真实、也太损了!”网友们纷纷慨叹,也有网友表示“有点太片面”,截至记者发稿为止,该条微博转发量已超过10万次。
当本报记者通过微博联系到原帖作者“北美崔哥”时发现,这位“网络红人”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美国生活24年的他,三年前曾创办“北美崔哥脱口秀”节目,自称为比尔·盖茨等大人物做过同声翻译。
“我在美国,天天都能碰见嫁老外的巾帼英雄。一去酒吧又几乎随时能碰上娶中国老婆的美国男人。我们只言片语的聊天,对话,日积月累,就汇成我对这个主题的一片印象。”
今年十月,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和经历一连写了三篇博客,“嫁老外的下场”“嫁老外的好处”“老外哭诉娶中国老婆的下场”。其中“老外哭诉娶中国老婆的下场”在国内著名主持人孟非的顶贴下,“象刮风似的,把几十万,几百万人刮到了我的博客上”。
很多网友觉得文章中提到的“某天我正坐在马桶上方便,老岳父推门就进来了,进来就开水管洗手,一边洗手一边和我练英文”、“家里所有容易招土的东西基本全披塑料布了”有些夸张,对此,崔哥解释称“我是个玩脱口秀、耍嘴皮子的艺人,我就是要让大家在笑声中思考问题、得到启发。”不过他还是坚称自己帖子真实可靠,“八九不离十,绝对有代表性。”
“筷子”与“刀叉”的碰撞
钱钟书先生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那么娶一位异国太太,或嫁一位异国老公,应该算是走进了一座“国际围城”。那么在这座围城里,难免会有一些类似于“筷子”与“刀叉”的碰撞。
“中国人民很少有机会听到老外的心声,了解老外是怎么看中国人的,特别是从老外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在美国第一线,把见到听到的告诉大家,这就是深度的文化交流。”“北美崔哥”如是解释博文走红的原因,这也算是对即将走进中外组合婚姻的人们的一个提醒。
生活在美国芝加哥的戴维斯先生在结婚前并没有考虑双方会遭遇差异带来的问题,直到走进“围城”后才有了切身体会,比如“一嫁嫁全家”、孩子教育等问题。
对于中外婚姻中出现的那些不适应,“北美崔哥”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种,把大葱和韭菜嫁接在一块长,肯定不能一下就适应。在他看来,那些娶了中国太太的外国人虽然抱怨得很“悲惨”,但看起来很欢乐。“老外的抱怨里没有怨恨,有的是对不同文化的惊诧,不解,新奇和赞许。”
比如说,一结婚就把全家人带来了。这恰恰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纽带,老外嘴上说中国家庭里缺乏隐私,但是内心里还是很欣赏和享受亲人之间的“没的说”和“吃喝不分”。戴维斯也告诉本报记者,在他看来虽然有差异,但是两人能够互相包容。相对来说,他本人也比较喜欢大家庭,而在孩子的教育上两人也在磨合中达成一致。
自2001年来北京学习汉语并与中国结缘后,美国人柳素英一直生活在中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发中文邮件的她可以说是一个“中国通”。在她的身边有着很多中外组合婚姻,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差异。就像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观念的看中,饮食上的差异,教育观念的不同等等就会不断发生摩擦。”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她举了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式婚姻”中难以接受的例子之一,“我认识几个美国朋友,他们的中国太太生了孩子以后似乎就对性失去兴趣。觉得生孩子的任务完成了,可以没有性。这在美国男人概念里是不能接受的。”她认为这并不是性开放的问题,而是性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杰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式婚姻”存在的问题,“帖子提到的"中国太太天生有一种改造男人的使命",这不难理解。很多传统的中国女性过于注重家庭,她们擅长在"改造"丈夫的过程中寻求个人价值,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成功。”而对于娶中国太太就“再也没有隐私了”,他认为长久以来,中国人并不像西方社会那样重视个体的独立性,比起对隐私的注重,很多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长期化维护。